2023年9月1日—3日,2023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在天津召开。9月1日,在VIP闭门会上,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瑞典、韩国等国家的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和企业高层近200人参会,围绕“智能电动汽车新机遇与新挑战”的主题展开深入研讨,就“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模式变革、智能电动汽车产业政策需求与发展建议”两个议题进行讨论,凝聚发展共识。

01 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根本动力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链仍存在部分环节断链风险,特别是车规级芯片、车载操作系统“卡脖子”问题突显,根本原因在于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基于企业创新、成果转化、标准构建、政策协同多方面问题,与会专家展开深入探讨,一是建议出台汽车产业的源头性技术创新支持政策,强化企业的基础研究,完善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用税前加计扣除的政策,为企业科技创新减负;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与科研院所、企业的合作,避免研发费用重复投入,实现高端要素的集聚;三是建议将汽车产业科技创新纳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多学科的交叉共识;四是强化民族品牌向上,加强自主品牌核心技术攻关,以技术自信引领产品自信、品牌自信和价值自信。
02 新能源汽车将长期处于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发展阶段
汽车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根据产业发展进程和当前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综合研判,在商用车电动化遇到瓶颈、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情况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走过超高速跨越式发展期,开始进入高速、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850—900万辆,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40%。综合来看,从应用场景、技术竞争和市场认可度多角度分析,特别是发动机节能技术显著提升,电驱动技术大规模应用下,传统燃油车将加速向新能源和节能化两条技术路线转型。未来传统燃油车或将全部转为以混合动力为主的节能汽车,以及以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为核心的新能源汽车,实现全面电驱动化。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层面来看,当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用户体验、技术能力等方面逐步显现出较大优势和竞争力,实现较快增长,特别是今年1—8月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占比已达到30%左右,成为新能源汽车增长的核心动力,因此,未来新能源汽车将长期保持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长期并行的发展态势。
03 政策标准先行,以国际化视野助力中国汽车企业共享全球发展红利
2023年1—7月,我国汽车出口253.3万辆,同比增长67.9%,汽车企业出口量占汽车总产量的比例超16%,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3.6万辆,同比增长1.5倍,在数量上已经成为最大的汽车出口国。但应注意到,我国汽车出口还蕴藏着一些风险,尤其是政策、法规方面。今年8月,《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正式落地生效,出口到欧洲的大部分电池(含电动汽车电池、轻型交通工具电池和可充电工业电池)需提供碳足迹声明及标签,2026年,动力电池必须持有“护照”,才有资格在欧盟销售。为助力中国汽车企业更好实施走出去战略,在碳核算、碳足迹认证等方面亟需加大政策法规供给,并与国外相关法规协同,做好衔接。当前,中国汽车企业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除了重视产品竞争力的塑造,还应加强政策、标准的国际化与协同,与相关国家做好衔接和互认,为国际化战略提供更好支撑。
04 统筹发展和安全,推动智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智能电动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推动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引擎。随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加速融合,互联网领域的传统风险逐步显现。近年来,非法控车、数据泄露等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果不加以有效应对,将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和社会稳定。安全问题不解决,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就难以真正地做大做强。
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力推进智能电动汽车发展的同时,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发展与安全并重,相继印发了加强车联网网络和数据安全、车联网卡管理、网络安全产品漏洞管理和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开展车联网服务平台备案,打造车联网产品安全漏洞专业库,组织开展车联网网络安全演练,加强网络安全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下一步将会同相关部门,全力做好汽车领域的网络安全与数据安全工作,保障车联网和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05 多措并举推动汽车消费升级
会议经过研讨,为推动国内汽车消费升级,建议重点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新能源汽车的财税政策,推动重点领域的推广应用,持续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推动公共领域加快电动化。
二是取消二手车交易的不合理限制,促进车辆的跨区域自由流通,支持二手车商品化、规模化、规范化、便利化的发展。推动发展独立第三方的全国性的二手车信息查询平台,提高市场透明度。
三是协调相关部门,完善动力电池相关的标准和体系建设。研究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管理规定,制定国家标准,规范电池拆解管理。